清朝溥仪父亲载沣的晚年结局

来源:时髦站 1.41W

载沣病逝,终年68岁。

清朝溥仪父亲载沣的晚年结局1

载沣是清末时期的风云人物,作为清代最后一任摄政王,他亲眼目睹了清廷的覆灭。

通常认为,他是一个庸碌无为之人,其在任期间,清帝国面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他没能找出任何应对之法。可以说,清朝的灭亡与他这种身居高位的人是有一定干系的。

载沣是首任醇亲王奕譞的第五子,慈禧太后名义上的外甥,光绪皇帝的异母弟,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生于光绪九年(1883年)。载沣七岁丧父,作为剩余兄弟中年纪最长者,他继承了醇亲王的爵位。

载沣虽然身为天潢贵胄,但是,身上却毫无公子哥骄堕放纵的习气,不仅行为端正,说话做事有分寸,而且,还颇为重视气节,在皇族中的形象很好。辛亥革命的爆发,对于当时的清朝官员来说,是非常突然的一件事情。然而,仔细观察当时的局势,这种变乱的发生,又在情理之中。

而载沣,对这种突变的局势,还是很看得开的。在失了大权之后的当天,他当即回到了自己的府中,一脸释然地对自己的`福晋笑言:“此后自己除了抱孩子以外,没别的事可做了。”载沣说到做到,在解职后的十几二十年间,他真的只过着自己的那份安稳生活,没有卷入到各种政治漩涡之中兴风作浪。

当初,袁世凯说好的要民主共和,结果,“总统”的名字没用上几天,又改回了“皇帝”。对于此事,载沣以“胡闹”二字评论,认为:“这种行为不得人心,所以,袁世凯的统治势必不会长久。”果然,仅八十一天过后,这场闹剧就以袁世凯本人的死亡而草草结束。

民国成立之后,才安稳了几年功夫,天下又乱了。

清朝溥仪父亲载沣的晚年结局
  

当时,张勋带着自己的辫子军入京,将小儿溥仪重新扶上了皇位。见到这样的情势,许多前清遗臣开始笑了,他们认为大清的江山又回来了,而自己作为大清的旧臣,自然是可以重享富贵。之后,这些人纷纷派人给载沣传去他们所认为的喜讯,希望载沣能够重新出山,再度为皇上出策出力。

然而,对此事载沣却表现得非常淡定,根本不为所动。他对局势看得很明白,认为:“张勋这票人胸无才识,根本成不了什么大事。”于是,想也没想的就拒绝了。而事情的发展,也正如他所料,所谓的复辟,不过只持续了十几天,便潦草结束了。

又过了几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将东北三省收入囊中。彼时,他们找到溥仪,拉拢他做伪满洲国的皇帝,以掩盖自己侵略中国的行径。载沣听闻此事,当即劝阻溥仪说:“此事万万行不得。”不过,最后溥仪没听他的,执意要做别人的牵线木偶。

之后,伪满洲国成立,日本人又想将载沣拉拢进伪满洲国,为其撑撑门面。但是,这种卖国求荣的事,却被载沣一口回绝。

由此见得,载沣作为一个清朝遗老,思想上也许有些迂腐守旧,但是,在民族大义这种关键问题上,他的立场却是非常鲜明的。

在1925年的一个下雪天,清朝的死敌孙中山,亲自前往载沣的宅子拜访,这在当时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因为此二人,一人为清末皇室成员,亦是一代摄政之王,一人为革命军领袖,是推翻清朝的关键人物,二人可说是势同水火。

然而,此二人虽然从前是为死敌,但是,此次见面却仿佛想多年老友。

孙中山对载沣当年在关键时刻,舍掉自己名位的举动赞叹不已,认为:他这种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荣辱的做法,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并说:“你在此后没有参与满清旧臣发起的各种复辟活动,亦是一种很有风骨的行为。”

当然,孙中山还认为:载沣在戊戌变法之时,就已经看透了袁世凯奸诈的本质,只是因为能力有限没能当机立断除掉他。

对于这个说法,便是见仁见智。

作为回应,载沣也表示:“自己对民国政府是非常支持的,清朝覆灭那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而自己,当时处于那个位置,只是做了一点该做的事,是理所应当的。”这次见面非常愉快,会面结束时两人还照了一张合照,将这一刻永远地记录下来。

本来,载沣说好下次他也要去拜访孙中山一次,不想,天不遂人愿,这次见面的一个多月后,孙中山先生就猝然离世了。

载沣听闻此事,心情非常悲痛,连府中都充满了沉闷的空气。他将之前那张合照放在自己的房中,在照片周围放上一圈素花,焚香点烛,日夜悼念,祈祷这位为中国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能一路走好。

据说,载沣非常喜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这首诗名为《对酒》,讲的是人生一世真的如电光火石般短暂,而那些执着于富贵荣辱的人,却真的太傻。载沣为何能够对自己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看得如此之淡,后人也许能从此诗中寻找到一些答案。

1951年初,载沣因感染风寒去世,终年68岁,死后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至此,中国最后一任摄政王,走完了自己传奇而坎坷的一生。

清朝溥仪父亲载沣的晚年结局2

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

一、第一次继位(1909年到1912年)

各位应该都清楚,清朝末期的时候,大权是掌握在西太后慈禧的手中的,光绪帝不过就是个没有实权的提线木偶罢了。

不过,长于深宫妇人手的光绪帝却并不甘心在慈禧的手中做一只好看却不中用的金丝雀,这位皇帝还是有些个励精图治的心思的,要不然也不能听信康有为、梁启超之流的劝谏,搞一个戊戌变法不是?

可惜的是,年轻的皇帝还是斗不过久经历练的'“老妖婆”,戊戌变法百日过三便告吹,政变之后光绪也被囚。想是因为郁郁寡欢,光绪帝的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而慈禧也预感到时日无多,就开始暗中准备。

光绪无子,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慈禧于是就想了个招儿,过继过来不就完了?因此,溥仪便被幸运地物色中了,做了储君的角色,在光绪身死后,便顺利继承皇统。老天爷许是怕光绪太寂寞了,老佛爷随后便也撒手人寰。帝国重任,挑于稚童一肩。

但是,清末实在是动乱不止,1911年10月10日,著名的武昌起义如炸雷般爆发,清廷上下一片惶恐。

而后大家对此便是极为熟悉了,清廷派遣袁世凯南下弹压,不过袁却有自己的小心思,经过一番运作,终于是依靠权术手腕轻松窃取了革命成果,不仅顺利逼迫溥仪退位,而且自己还成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二、第二次继位(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

袁世凯虽然成了窃国大盗,但是对于溥仪还算是客气,日子过得不仅不拮据,仍然是派头十足。

1915年,袁世凯终于称帝,可惜在世道上没几个人愿意为他摇旗呐喊,反而是唾弃者居多。终于在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下倒台,最终袁病死于1916年6月6日。

而后不久,北京的黎元洪与段祺瑞两位大人物爆发矛盾,张勋率领辫子军一路北上,虽然打着“调停”的名义,背地里却在谋划复辟的大事。

1917年6月30日,张勋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于7月1日赶跑了黎元洪,12岁的溥仪成功复辟称帝。

不过,这次复辟本就匆匆准备,加之各地响应者寥寥,终于在全国上下一片讨逆声浪中告终,闹剧仅仅持续了不过12天。而后,溥仪又只好接着退位。

清朝溥仪父亲载沣的晚年结局 第2张
  

三、第三次继位(1934年—1945年)

连着当了两次皇帝,结果还是如一只皮球一样在不同人之间传来传去,想来这对于年幼的溥仪来说倒是有够讽刺。

而后不久,废帝溥仪开始接触到西学,因此是眼界大开,懂得越多也愈发觉得自己处境危险,期间甚至想要逃离这个恼人的紫禁城,然后出洋留学。不过,因王公闻讯阻止才未实现。

而后,民国大乱世开启,一方又一方的军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但是,这可让溥仪更是着急离开北京这个是非之地。终于,经过一番准备,1925年溥仪移居天津,并足足在天津卫生活了7年。

这7年里,溥仪摇摆不定,却也在积极谋划复辟。而这位末代废帝的第一拉拢对象就是野心勃勃的日本。

当然,日本人也没让他失望。1931年策划了九一八事变,东北全境沦陷,而后不久,日本人扶植溥仪做了傀儡皇帝,建立了所谓的“满洲国”,溥仪也成了“康德大帝”。

但是,日本人难道是真心想要帮助这个亡国皇帝吗?显然不是,溥仪仅仅是日本人手中的棋子而已,不仅处处受到监视,事事也受到严格地限制,所谓的手中权柄更是一纸空文,随意予夺。

极端压抑地溥仪想要逃跑,然而,他跑得掉吗?于是,只能日复一日重复着胆战心惊的日子。

不过,横行一时的日本最终还是战败了,苏联红军血洗关东军,溥仪自然也被俘虏。而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溥仪便被引渡回国。后来经过特赦,末代皇帝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然而,晚年生活对于溥仪来说却也并不如意,生活落魄也就算了,起码食物尚可果腹,住屋尚可遮雨。最令其痛苦的,莫过于是精神和肉体双全的巨大折磨。

本就是他人手中玩物的无力以及年幼被祸害至于不能行那巫山云雨的欢愉,命运,到底在不在他手中至今恐怕都是一个通玄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