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来源:时髦站 2W

宋朝。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1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宋朝的诗人,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在理学、哲学、诗词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生于1130年,死于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逆翁等,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朱熹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1、朱熹是宋朝的诗人。

2、朱熹是宋朝思想家、哲学家、诗人,还是非常当时非常有名的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另一字为仲晦),祖籍江西婺源,朱熹别称紫阳先生,因其逝世之后被谥为“文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朱文公。

3、朱熹入仕期间,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曾官至待制兼侍讲,死后被追封为“徽国公”。在宋朝时期,朱熹可谓是理学造诣第一人,朱熹的思想更是被尊奉为官学,当时人们还将朱熹称为“朱子”,亦有与孔子并提之意,朱熹也是唯一一个即便不是孔子亲传弟子,却位列孔庙大成殿,享受孔庙祭祀的学者。

4、朱熹的代表作品有《楚辞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晦庵词》等,他的诗作《观书有感》、《春日》、《偶成》等更是脍炙人口,广为后世流传的佳作。此外,朱熹也十分工于书法,特别是行书、草书造诣精湛。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

一、英烈后代,聪明早慧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官至吏部郎中。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朱熹就处处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早慧,刚学会讲话,父亲指天对他说:“这就是天。”

他却反问父亲:“天的上面有何物?”朱松听后,既意外,又惊喜。入塾后,老师教他《孝经》,他竟在书的扉页题下:“不如此,非人也。”

他与一群同龄孩子在沙地上玩,人家在堆沙山,他却一个人独坐一处,画八卦图。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十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临终,父亲将朱熹母子托付好友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刘子羽,并让他投至胡宪、刘勉之、刘子翚诸位名儒门下学习

刘子羽感念好友旧情,收朱熹为义子,在自己的宅旁建造紫阳楼,供母子居住,并对朱熹如亲子一样悉心教养,让朱熹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学习,朱熹打下了扎实的儒学功底,通过生父和义父的言传身教,又培养了他满腔的爱国情怀,坚定的抗金思想。

生父朱松,因为上书反对议和而被贬斥,抑郁而终;义父刘子羽,曾是南宋川陕前线的抗金名将,后因多次反对秦桧投降乞和,遭到报复和打击,最后干脆辞官归乡,隐居崇安五夫里,不问世事,颐养天年,同时悉心教育少年朱熹,直到去世。

朱熹是英烈的后代,那些父辈们的忠君爱国之思想、抗金未了之心愿,都一一在他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渐渐成长了理想的参天大树。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第2张
  

二、初入仕途,成效不菲

绍兴十八年(1148),十九岁的朱熹考取了进士,授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同安区)主簿,从此进入了南宋官场。在宋朝,主簿只是一个掌本县官物出纳、注销簿书的九品小官。

不过,朱熹的官虽小,眼光却非常长远,他以“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理念履职奉公,勤政务实,还热心于当地教育,挑选本县德才兼优的人进入县学做生员。

自己当老师,每天给这些学生讲授古圣先贤的“修己治人之道”,几年下来,当地学风渐浓,民风渐淳,成效不菲。

朱熹在同安一共干了五年,任满后,宋高宗闻其贤名,召他赴京面见,朱熹以病辞谢。随即,他正式拜理学家李侗为师,砥砺苦学,埋头钻研。

李侗是杨时的学生,杨时又是程颢、程颐的学生,朱熹因此也就成了“二程”的三传弟子,得以承袭“洛学”正统,为将来把儒学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一段时期,他在亦学亦教中过着自由自在的耕读生活。然而,在心底,他却从未停止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思索。

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禅位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宋孝宗鉴于朝廷对金的软弱,试图振作,因此广开言路。朱熹先上书三札,后又应召到京入见,当场向宋孝宗提建议。

归纳他的上书及面见所谈,其大意有三:一者,建议宋孝宗留心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之学,以应天下时务;二者,希望宋孝宗立纪纲,厉风俗,近君子,远佞臣,勤勉治国,锐意进取;

三者,力陈南宋与金有不共戴天之仇,若想恢复中原、振兴国家,必须内修政教,外御强敌,并说:“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强调抗金是国家和民族的唯一出路。

然而,朱熹上此抗金主张之时,正好“隆兴北伐”失败,南宋被迫再次向金定割地赔款、俯首称臣。

所以,朱熹的主张最终未被采纳。朝廷随即任朱熹为武学博士,朱熹见自己的主张与朝廷政策不合,知道做官也无多少作为,遂辞官而归,回到了居住地崇安。

三、南康之任,暴得大名

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朱熹因其渊博的知识和创新的著述,引起朝野的广泛关注,朝士频频推荐,朱熹却频频辞官。

参知政事(副宰相)陈俊卿、同知枢密院事刘珙、工部侍郎胡铨先后向朝廷推荐朱熹,朱熹以为母守丧未终推辞。

三年丁忧结束,朝廷召入授官,朱熹以“禄不及养”(薪水不够养活家人),辞。乾道九年,宰相梁克家推荐朱熹出任枢密院编修官,又辞。梁克家上奏宋孝宗说,朱熹屡召不起,淡薄权位,应予褒奖。

宋孝宗说:“朱熹安贫乐道,谦让可嘉。”为褒奖朱熹,特授他既轻松又有俸禄的祠官: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怕别人闲话“求退得进”,于心不安,再次推辞。

直到淳熙元年(1174),才勉强接受。不久,宋孝宗又拟提拔朱熹为秘书郎,朱熹力辞,并自请主管武夷山冲佑观闲职,归乡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去了。

淳熙五年(1178),宋孝宗任命朱熹为南康军任知军,为了使他能够接受此任,宋孝宗特降旨,让他“便道之官”,意思是让他不用入朝谢恩,由家直接赴任。朱熹又辞。

这次,宋孝宗铁了心要看看朱熹理论之外的实干才能,故尽管朱熹以身体有病为由,四上《免知南康军状》,反复推辞,但依然未得到宋孝宗的许可。朱熹无法,只得接受。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第3张
  

对于政事,朱熹要么不接受,一旦接受任务,就会尽心竭力。当时南康军属江南东路,背倚庐山,面朝鄱阳湖,下辖星子、都昌、建昌三县,治所置星子县,素有“西江锁钥”之称。

南康军固然位置重要,然而军内土地贫瘠,人丁稀少,为改变穷乡面貌,朱熹政教俱下,标本兼治,做了许多实事和好事。

朱熹赴任后,正值南康久旱无雨,农田绝收,灾情严重,为使天灾不演变成人祸,救老百姓于水火,他将“荒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施政措施,多管齐下进行救助。

他下令,丁钱、和买(政府春季贷款给农民,夏秋时令农民以绢偿还)、役法诸事,凡有不利于老百姓生活的,悉数调整或革除。

为了筹集救灾粮钱,朱熹力劝部分南康富户捐出救灾粮食近两万石,老百姓终于安然度过了灾年。为了感谢富户们雪中送炭,他曾多次请求朝廷表彰奖赏这些“纳粟人”。

朱熹在知南康军期间,还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那就是重建了星子县境内位于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当时号庐山国学,宋初在此建立书院,后毁于兵火。当时,官学的偏向功利化,士子以利禄为志趣、以沽钓为手段,读书只为“稻粱谋”。

与儒学当初所提倡的追求学问、探索知识、完善自我的初衷相背离,以致儒学凋零,人心不古,这让朱熹痛心疾首。

为此,他立志继承儒学、改革儒学、复兴儒学。他看到白鹿洞书院破败不堪,遂向朝廷奏请重建书院,希望书院建成后,成为当时读书人真正可以认真讨论学问、发展和传承儒学的精神殿堂。得到朝廷许可后,他随即全身心投入到了书院的重建工作中去了。

朱熹一是筹集了重建书院的专款;二是为书院购置了田产,当作书院运转的资费来源;三是向各地广泛征集书籍,作为书院藏书;四是延聘教师,除自己讲学外,还聘请名师前来授课;五是制学规、定课程,撰写《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教育方针和生员守则。

书院建成后,广大学子纷纷奔赴庐山,朱熹的教育思想逐渐发扬光大,而白鹿洞书院,也开始跻身“中国四大书院”,名重一时。

四、履职浙东,全力救灾

淳熙八年(1181),全国大旱,老百姓处于水火之中,宋孝宗下旨让监司、郡守条陈民间利弊。朱熹上疏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并历数宋孝宗远贤臣、近小人导致号令不出于朝廷而出于一二权臣之手的弊政,宋孝宗阅后大怒。时任宰相的赵雄向宋孝宗建言说:“士之好名,陛下疾之愈甚,则人之誉之愈众,无乃适所以高之。

不若因其长而用之,彼渐当事任,能否自见矣。”意思是说朱熹好名,皇帝越是批评和嫌弃他,他在士大夫间的声誉反而越高,不如适当提拔重用,以职务和政事困住他,使他无暇说三道四。

这样,既能用其所长,又能让其闭嘴。宋孝宗听后,深以这种“升官封嘴”的办法为然,随即重用朱熹为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

不久,又以在南康救灾有功,升任直秘阁,朱熹皆以“前所奏纳粟人未推赏”为由,力辞不就。

淳熙八年(1181),宰相王淮推荐朱熹出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收到朝廷任命,朱熹“即日单车就道”,火速赴任。朱熹平时有官就辞,这次为何立刻接受,而且火速赴任呢?

因为,当时浙东七州四十余县久旱不雨,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饥荒,农田龟裂,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朝廷鉴于朱熹救灾经验丰富,故将他调往浙东,以解燃眉之急。

朱熹到任后,经过调研,采取了几项紧急措施:一是下拨米钱赈济灾民。他先后申奏朝廷拨米一十四万七千石,钱九万贯,又从衙州、婺州调拨义仓钱、明州义仓米救灾。

二是请求朝廷减免或缓收灾区夏税、秋苗丁钱。三是向朝廷争取政策,推赏那些救灾的富户。四是打击贪官,惩办恶霸和救灾不力者。通过这些举措,有效地缓解了灾情给老百姓带来的`损伤,颇见成效。

后来,有不待见朱熹的同僚说他“疏于为政”,宋孝宗却说:“朱熹政事却有可观。”这是宋孝宗对朱熹难得的一次好评。浙东事毕,朱熹又一次辞官而归。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第4张

五、得罪权贵,抑郁而终

淳熙十四年(1187),宰相周必大推荐朱熹出任提点江西刑狱公事,他以疾辞,朝廷不许,只得赴任。

他在入京奏事时曾向宋孝宗说了一番非常耿直的话语,他说:“陛下即位二十七年,因循荏苒,无尺寸之效可以仰酬圣志。”接着反复分析宋孝宗在位期间的因循苟且、治国无效的根源,并提出改变现状、振兴国家的建议。

可以说,南宋大臣之中,无一人讲话比朱熹更耿直,他的话常人都无法接受,何况平时优越惯了的皇帝呢?

然而,听完朱熹的话后,宋孝宗竟然反常地没有发怒,只是淡淡地说:“今当处卿清要,不复以州县为烦也。”意思是你不是老辞官吗?以后朝廷就顺从了你,投闲置散,不再以政事为烦。宋孝宗对朱熹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宋孝宗对朱熹开始不冷不热,但朱熹却从不挂心,辞官照辞,建议照提,而且语气依旧。

不久,他又以口说未尽,向宋孝宗上疏,建议宋孝宗目前处理好六大要务,分别是:“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

疏入,依旧石沉大海。朱熹上书不久的淳熙十六年(1189),倦于朝政的宋孝宗,禅位于儿子赵惇(宋光宗),自己当上太上皇,一边悠哉游哉去了。

无论是宋光宗一朝,还是后来继位的宋宁宗一朝,朱熹依然故我,凡有委任,少有拜命,辞、力辞、又辞、再辞、辞不拜等官语,成了他回复朝廷的口头禅。

不过,这并非朱熹无能,他对于朝廷任用,要么不接受,接受了必然干得风生水起。

朱熹就是这样,虽长时在野,却心怀国家,对皇帝提意见和建议也是家常便饭,俨然以帝王师自居。而且,所讲所系皆是国家民族的大事,无一丝富贵之图、权位之恋。

然而,朱熹在读书人之间的影响,到底吓坏了当政者。庆元二年(1196),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以此掀起了一场对朱熹和理学的清算,斥理学为“伪学”。

朱熹为“伪学魁首”,朱子门人流放、坐牢者甚众,史称“庆元党禁”。庆元六年(1200)春,朱熹在忧愤中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朱熹入仕较早,在南宋官场沉浮进出五十年,但真正任职从政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断断续续二十七年左右,而且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基层任职,其余的日子一直以各种理由辞官。

他之所以屡屡辞官,既非所谓“求退得进”,更非沽名钓誉,这源于他对南宋朝廷因循苟且、屈辱忍让、一隅偏安的深深失望。

于是,他另辟蹊径,集中精力著书育人,他希望潜心改造儒学,通过改造的儒学来改造时代的精神和心灵,继而改造世界,他的理想高尚而远大,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