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效应有哪些

来源:时髦站 1.85W

从众效应、暗示效应、名人效应。

心理学中效应有哪些1

1、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调整与改变自己使其变得与其他人更相似。

2、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3、名人效应: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心理学中效应有哪些
  

4、角色效应: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5、奖惩效应: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

6、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心理学中效应有哪些2

1. 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效应,讲的是如果把一只青蛙扔到滚烫的开水里,它会因为忍受不了高温而奋力跳出,从而活了下来,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到温水里,用火慢慢加热,青蛙就不会意识到危险,最后被活活煮熟。

“青蛙效应”被个人和组织广泛应用,任正非曾说:在华为,所有员工都要有危机感。华为之所以能够到达今天的高度,跟任正非的危机管理不无关系,严格的淘汰制度让员工不掉入“温水”之中。

2. 鳄鱼效应

“鳄鱼效应”又叫“鳄鱼法则”,讲的是如果一个人被鳄鱼咬住一条腿,他就会用手去抓,结果手也会被鳄鱼咬住,越想拯救损失,损失反而越多。

人的自然心理都是不想自己遭受损失的,但是在排山倒海的颓势面前,只能及时止损,否则只会越陷越深。很多股民应该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在投资方向错误的时候,越是“恋战”,损失越多。

心理学中效应有哪些 第2张
  

3.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心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羊群效应”讲的是,羊群本来很散乱,但是当领头羊出现的'时候,羊群就会跟着这只领头羊走,不管前面有没有危险,羊群都会盲目跟着走。

著名的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里就分析了这种从众心理,很多时候人是很懒的,懒于做判断,懒于做决定,如果有很多人认为一件东西很好,那么就会有很多后来者跟风去购买。现在的明星代言不就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学效应吗?

心理学中效应有哪些3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效应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实验表明,训练狗可越过屏障来逃避实验者的电击。若狗曾受到不可预期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中断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即使之后有机会逃离电击,也变得无力逃离。

并且还表现出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这是由于它们在实验中受到无助感侵袭。认识到无论如何都不能控制终止电击,狗会意识自己无法改变外界控制而感到无助。

人若遇到习得性无助,会发展成深度绝望和悲哀。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开阔眼光,客观看待真正决定事情的因素,避免陷入绝望。也认识自己的习得性无助,勿用经验限制自己。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 封丹写了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使出浑身解数,狂风呼啸,试图吹掉行人的衣服。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把大衣裹得更紧了。

而南风徐徐吹动,使天气温暖起来,行人因为觉得暖和,相继脱掉大衣。这场比赛,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方法错误,反而适得其反。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在一所国小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

其实名单并非根据测验结果确定,而是随机抽取的。它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这样的大趋势理应给家长及教师敲响警钟。

教育实践表明:当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其抱较高期望,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关怀、爱护和鼓励,常会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学习。会更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心理学中效应有哪些 第3张
  

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某日凌晨3点,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住户又亮起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再次出现将其杀死在楼梯上。整个过程中,每次呼救至少有38人到窗前观看,却无一人施救及报警。

事件引起纽约社会轰动,引起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思考,把这种众多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大量的实验调查发现: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是不同的。

当只有一人能提供帮助时,他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若有许多人在场,帮助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吃了苦头。他狂热爱上“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坦丽,并与她结婚。但她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

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漂亮女人也必然有非凡智慧和高贵品格。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一个人身上某方面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悄悄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