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是载沣的儿子吗

来源:时髦站 5.36K

“溥仪是摄政王载沣的长子。

溥仪是载沣的儿子吗1

载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晚年的他为何会与孙中山成为“好友”?

载沣是清末时期的风云人物,作为清代最后一任摄政王,他亲眼目睹了清廷的覆灭。

通常认为,他是一个庸碌无为之人,其在任期间,清帝国面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他没能找出任何应对之法。

可以说,清朝的灭亡与他这种身居高位的人是有一定干系的。不过,本文并不打算探讨他在清朝灭亡的时候所起到的作用,只想说他后来的事。

载沣是首任醇亲王奕譞的第五子,慈禧太后名义上的外甥,光绪皇帝的异母弟,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生于光绪九年(1883年)。载沣七岁丧父,作为剩余兄弟中年纪最长者,他继承了醇亲王的爵位。

载沣虽然身为天潢贵胄,但是,身上却毫无公子哥骄堕放纵的'习气,不仅行为端正,说话做事有分寸,而且,还颇为重视气节,在皇族中的形象很好。

辛亥革命的爆发,对于当时的清朝官员来说,是非常突然的一件事情。然而,仔细观察当时的局势,这种变乱的发生,又在情理之中。

而载沣,对这种突变的局势,还是很看得开的。在失了大权之后的当天,他当即回到了自己的府中,一脸释然地对自己的福晋笑言:“此后自己除了抱孩子以外,没别的事可做了。”

载沣说到做到,在解职后的十几二十年间,他真的只过着自己的那份安稳生活,没有卷入到各种政治漩涡之中兴风作浪。

当初,袁世凯说好的要民主共和,结果,“总统”的名字没用上几天,又改回了“皇帝”。

对于此事,载沣以“胡闹”二字评论,认为:“这种行为不得人心,所以,袁世凯的统治势必不会长久。”果然,仅八十一天过后,这场闹剧就以袁世凯本人的死亡而草草结束。

溥仪是载沣的儿子吗
  

民国成立之后,才安稳了几年功夫,天下又乱了。

当时,张勋带着自己的辫子军入京,将小儿溥仪重新扶上了皇位。见到这样的情势,许多前清遗臣开始笑了,他们认为大清的江山又回来了,而自己作为大清的旧臣,自然是可以重享富贵。

之后,这些人纷纷派人给载沣传去他们所认为的喜讯,希望载沣能够重新出山,再度为皇上出策出力。

然而,对此事载沣却表现得非常淡定,根本不为所动。他对局势看得很明白,认为:“张勋这票人胸无才识,根本成不了什么大事。”

于是,想也没想的就拒绝了。而事情的发展,也正如他所料,所谓的复辟,不过只持续了十几天,便潦草结束了。

又过了几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将东北三省收入囊中。彼时,他们找到溥仪,拉拢他做伪满洲国的皇帝,以掩盖自己侵略中国的行径。

载沣听闻此事,当即劝阻溥仪说:“此事万万行不得。”不过,最后溥仪没听他的,执意要做别人的牵线木偶。

之后,伪满洲国成立,日本人又想将载沣拉拢进伪满洲国,为其撑撑门面。但是,这种卖国求荣的事,却被载沣一口回绝。

由此见得,载沣作为一个清朝遗老,思想上也许有些迂腐守旧,但是,在民族大义这种关键问题上,他的立场却是非常鲜明的。

在1925年的一个下雪天,清朝的死敌孙中山,亲自前往载沣的宅子拜访,这在当时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因为此二人,一人为清末皇室成员,亦是一代摄政之王,一人为革命军领袖,是推翻清朝的关键人物,二人可说是势同水火。然而,此二人虽然从前是为死敌,但是,此次见面却仿佛想多年老友。

孙中山对载沣当年在关键时刻,舍掉自己名位的举动赞叹不已,认为:他这种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荣辱的做法,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并说:“你在此后没有参与满清旧臣发起的各种复辟活动,亦是一种很有风骨的行为。”

当然,孙中山还认为:载沣在戊戌变法之时,就已经看透了袁世凯奸诈的本质,只是因为能力有限没能当机立断除掉他。

对于这个说法,便是见仁见智。

作为回应,载沣也表示:“自己对民国政府是非常支持的,清朝覆灭那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而自己,当时处于那个位置,只是做了一点该做的事,是理所应当的。”

这次见面非常愉快,会面结束时两人还照了一张合照,将这一刻永远地记录下来。

本来,载沣说好下次他也要去拜访孙中山一次,不想,天不遂人愿,这次见面的一个多月后,孙中山先生就猝然离世了。

载沣听闻此事,心情非常悲痛,连府中都充满了沉闷的空气。他将之前那张合照放在自己的房中,在照片周围放上一圈素花,焚香点烛,日夜悼念,祈祷这位为中国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能一路走好。

据说,载沣非常喜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这首诗名为《对酒》,讲的是人生一世真的如电光火石般短暂,而那些执着于富贵荣辱的人,却真的太傻。载沣为何能够对自己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看得如此之淡,后人也许能从此诗中寻找到一些答案。

1951年初,载沣因感染风寒去世,终年68岁,死后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至此,中国最后一任摄政王,走完了自己传奇而坎坷的一生。

溥仪是载沣的儿子吗2

溥仪怎么死的(溥仪怎么退位的)

末代皇帝溥仪一生经历过三次大起大落,可谓是一生坎坷,幼年的溥仪,从自己被抱进宫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惨命运,作为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代君王,溥仪没有处理过政务,没有享受过父辈们的荣耀,反而是跟着吃了不少瓜落,受了不少的罪,或许晚年的溥仪会怨恨当年立自己为皇帝的慈禧太后。

但是在年轻时,溥仪却一心想的是要恢复自己的大清王朝,享受和祖辈们一样的荣耀,我们无法判断溥仪的这种想法是对是错,我们也无法去嘲笑他的不切实际,因为把我们任何一个人放在溥仪的位置,或许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开了二百多年的公司,一把火被烧了,任何人都会想尽办法去补救。可是溥仪这个末代皇帝却因为这个十分正常的想法而走错了路。最终一步步导致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溥仪一生有三次最为荣耀的时刻,第一次他还不太记事,只有三岁,当他坐在空空荡荡的太和殿上接受百官的朝贺时,他的内心只有蛐蛐,蚂蚁和后花园里打喷嚏的骆驼,三岁的溥仪并不知道他今后的人生会遭遇怎样的坎坷,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只能被命运牵引着往前走,丝毫没有后悔的余地。第一次登基恰好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丧礼,因此大殿上的乐器只设不奏,正值寒冬季节,故宫里凄凄惨惨的气氛让人觉得阴森恐怖,溥仪就这样登上了皇位。

第二次登基是被张勋拥戴的,当时溥仪已经12岁了,此时的溥仪已经明白了自己的身份,身边的遗老大臣天天在自己耳朵边上灌输康乾盛世的辉煌,希望溥仪能够重振大清,当师傅们向自己极力推荐张勋时,溥仪对张勋产生了非常大的好奇心,可是见到张勋之后却发现只是一个肥胖的老头,不过脑后确实留着一条鞭子。

溥仪是载沣的儿子吗 第2张
  

虽然知道张勋是忠臣,但是心里还是免不了失望,但是12岁的.溥仪已经意识到,自己未来的命运就要寄托在这个胖老头身上了,于是心中对张勋又敬重起来,但是仅仅十二天之后,段祺瑞就带着军队打进了北京,张勋扔下溥仪跑到了荷兰使馆,而溥仪的皇帝梦也破灭了。这一次溥仪心中更加渴望皇帝的权力,在心中立下志向要恢复大清江山。

第三次登基是溥仪到东北之后出任伪满洲国的皇帝,在去东北之前,溥仪和日本关东军约定,去东北只去做皇帝,建立的国家也必须是帝国,否则免谈,后来日本关东军为了诱骗溥仪去东北,答应了溥仪的条件,溥仪本来以为自己到东北之后能够完成恢复祖业的愿望,但是让溥仪没有想到的是溥仪一到东北就被日本人控制了起来,连生活起居都做不了主,整天疑神疑鬼,最后不得不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此时的溥仪已经完全任由日本人摆布了,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溥仪才得到了自由。

溥仪的晚年生活也非常的悲惨,出狱之后,本来想找个女人好好过日子,在别人的介绍下,他认识了护士李淑贤,李淑贤本来是旧上海的舞女,曾经嫁给国民党军官,解放后被安排当了护士,开始李淑贤对溥仪还比较不错,但是后来她却发现溥仪不仅什么也不会做。

而且还没有生育能力,此时的李淑贤已经崩溃,她对溥仪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不仅时常辱骂溥仪废物,而且还经常拿菜刀吓唬他要离婚,甚至把溥仪吓的跪地求饶,溥仪无奈,只能默默的忍受着这一切,没几年就因为得了肾癌离世了,而让溥仪更感到寒心的是李淑贤在溥仪死后,拿溥仪的私事到处炒作,临死时还留下遗言不与溥仪葬在一起,说自己很后悔与溥仪结合,可怜溥仪一代帝王,最后却被一个女人嫌弃到如此程度,连点情分也没了,实在是悲催至极。

溥仪是载沣的儿子吗3

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载沣的晚年生活!

爱新觉罗·载沣(1883—1951年)清摄政王。满族,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第五子,道光帝之孙,光绪帝之同父异母弟,宣统帝之父。

他于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

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

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清灭亡后,载沣生活很低调。他从不参与复辟活动,只求维持对皇室的优待条件和保持现状不蔓不枝足矣。

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后,曾多次要他全家搬去,把前景说得一片光明,日方代表也屡次来劝说他迁往长春,而载沣总是忧心忡忡,缺乏信任感。

甚至一直把最小的儿子溥任,最小的女儿韫娱、韫欢留在身边不放。他认为全家去东北是愚蠢的,一旦陷入圈套,必将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场。

在清朝遗族中,载沣是一个能较快接受新事物的人。他是遗老遗少中最早剪去辫子,安装电灯电话、穿西服、买汽车的.人物之一,这也许与他出使德国,接受过新思想有关。

溥仪是载沣的儿子吗 第3张
  

作为权倾一时的末代王爷,载沣的一生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年少就承袭醇亲王爵,一路官运亨通,20岁就监国摄政,又贵为宣统帝之生父,可谓是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但不幸的是他生在风雨飘零、激烈动荡的满清末年,在执政的三年里,他多灾多难。

载沣虽不能挽救清廷倒台的命运,但也能迅速看清形势,较识时务。

他辞去摄政王之职,从此不再过问政治,不参与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他所追求的是一世无忧、恬静安逸的普通人生活。

也难怪他在解除摄政监国职务的那天回到醇王府,一脸轻松地对福晋瓜尔佳氏说:“从今天起,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新中国成立后,各大部委急需房屋作为办公或者生产基地,很多单位都中意醇亲王府。载沣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也想为国家做些贡献。

同时王府原有仆人大量离去,空闲出大批房子,维护费用占去很大一部分支出。出售王府不但减少开支,还能得到一大笔钱补贴日常开销。

1950年,载沣思考了很长时间,最终下决心把王府出售溥任代表载沣把醇亲王府售给“国立高级工业学校”。

1951年,载沣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